咨询热线:
010-83010369“下面拍卖的标的是名为‘一种基于传感器网络的井下安全监测系统、装置及方法’的发明专利,竞拍底价是120万元,竞价阶梯是10万元。好,现在开始竞拍。”拍卖师话音刚落,一家企业代表就高高举起了手中的竞拍牌。 “006号举牌了,出价120万元,再拍就是130万元,130万元有人要吗?120万元第一次、120万元第二次、120万元第三次。成交!”随着一声洪亮而清脆的落槌声,该专利权实现了从科研院所到企业的转移。 这是2010年12月16日下午,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在中国技术交易所举行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下称中科院计算所)首届专利拍卖会现场看到的情景。据了解,专利拍卖作为技术转移的市场化行为,以其公平、透明、快速等优点,有望成为全球专利技术交易的新趋势,但在我国目前尚未得到有效利用。 而事实上,专利拍卖这种市场化的交易方式,比较适合我国专利技术领域“科研院校强、企业弱”的特点。尤其是在更新换代迅速的信息技术领域,更加需要专利技术的快速流转。在此前提下,中科院计算所首届专利拍卖会诞生了,以40%的成交率、近300万元的成交金额敲响了我国批量专利拍卖的第一槌,不仅对盘活科研院校的无形资产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还在拓宽我国专利技术交易新渠道方面迈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拍卖会建立了创新的协作机制,对技术交易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拍卖机构的优势资源进行了整合,确保了拍卖会规范化、秩序化。 对于今后专利拍卖在我国应该如何发展,如何成为技术交易的常规手段,业内人士建议,有关部门应大力支持专利拍卖这种模式,尤其是对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进行科学引导,充分发挥其在知识产权服务方面的作用,帮助买卖双方建立信息对接;此外,充分利用专利信息,吸引真正需要专利技术的企业来参加竞拍,让专利技术找到能实现它最大价值的“伯乐”。 对于专利拍卖未来的发展,此次专利拍卖会主办方中国技术交易所总裁郭书贵寄予了厚望。他表示,在总结本次专利拍卖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他们将通过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使专利拍卖更加完善。相信未来专利拍卖将对完善中国特色技术转移体系、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专利技术如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专利拍卖有望成为全球专利技术交易新模式 虽然我国目前专利数量庞大,但仍然存在信息不对称、专利成果实施转化率不高、知识产权运用能力不强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技术成果流向市场。 “目前我国专利技术实施转化很多是通过行政化的手段来实现的,未来将会出现更多市场化的交易方式,专利拍卖就是专利技术交易市场化的有效方式之一。”中国技术交易所董事长熊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了解,目前国内市场化的技术交易方式以协议交易和谈判交易为主。在这两种方式中,常常出现专利技术供给方和需求方信息沟通不畅,导致专利技术转化率不高、所需时间较长的情况。而专利拍卖是把专利技术通过市场竞价交易的方式来实现专利权的转移,改变了过去一对一的转让方式,具有覆盖面广、公平竞价、合理出售等特点,已成为目前国际上专利转让、专利交易的一种新模式。 “专利拍卖于2006年最早出现在美国,企业往往把拍得的专利技术用于产品生产或者处理一些专利诉讼。”中科院计算所知识产权办公室主任李小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市场对拍卖方式的普遍认同,专利拍卖现已成为美国一种较为成熟的技术交易模式。如美国著名的知识产权资本化综合性服务集团海洋托莫(ICAP Ocean Tomo),已在美国、亚洲和欧洲举办了9场知识产权现场拍卖会,成交金额累计超过千万美元。目前该公司每年定期举办专利拍卖会,每场都会吸引国内外众多企业、发明人、投资人、中介结构的参与。 “近几年,欧洲、日本、印度等国家和地区也开始尝试专利拍卖这种方式,但与一般的实物拍卖相比,专利拍卖操作难度较大,也正因为如此,专利拍卖的成交率一般都比较低,往往不到10%。”郭书贵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摸着石头过河? 牛刀小试,成功敲响我国批量专利拍卖第一槌 据记者了解,专利拍卖作为一种市场化的技术转移模式,在我国尚未得到有效的运用。此次在中国技术交易所举行的中科院计算所首届专利拍卖会,是我国科研机构首次将大批量专利集中对外公开展示,迈出了我国科研院所尝试市场化竞价交易方式的宝贵第一步。 事实上,“专利拍卖这种市场化的交易方式比较适合我国专利技术领域的特点,即专利成果相对集中在科研院校手中,一些企业的技术研发实力相比之下较为薄弱。”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梁岩律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我国,科研院校承担了许多国家级的科研以及技术创新工作,诞生出很多优秀的技术成果。而科研院校的工作重点在于研究,而不是技术转化,因此这些成果除去一部分应用于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外,相当一部分都处于待转化的闲置状态,这种资源浪费对提升我国产业水平、推动产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负面作用。 对此,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院士表示了相同的看法。他介绍,截至2009年年底,中科院计算所共申请中国专利991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980件,目前已有432件发明专利获得授权,但成果实施转化率却不尽人意,加强专利成果的实施迫在眉捷,尤其是在专利成果相对集中且更新换代快的信息技术领域,更加需要成果的快速转移。而专利拍卖恰恰满足了这种要求,它不仅使转让过程快捷高效,能帮助科研院校把闲置的专利技术快速转化,还能帮助这些专利技术找到最能发挥其市场价值的企业,从而帮助企业快速构建自己的专利网。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中科院计算所把90件专利在中国技术交易所交易大厅面向社会公众进行了集中展示和竞价拍卖。据了解,这些专利大多涉及智能信息、无线通信、物联网、集成电路等新兴技术领域,基本上都是近几年获得授权的专利技术,其中发明专利占93%。最终来自国内的8家企业成功竞得28件专利,成交率达40%,成交总金额近300万元。 “无论是从成交金额还是从成交量来看,本次专利拍卖都是比较成功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副主任李顺德告诉记者,作为专利转移方式的一种开拓性尝试与探索,专利拍卖无疑对盘活科研院校的无形资产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也为我国专利技术的实施转化搭建了一个新平台。 对此,在拍卖会上有所收获的飞天诚信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雪峰兴奋地告诉记者,该公司成功竞得2件涉及信息安全领域的专利技术,之后公司将对它们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中发现市场潜力,尽快使这2件专利技术应用到产品生产和经营当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而另一家同样成功竞得2件专利的公司——北京润泽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项目总监苏培华对竞得的专利技术有不同的打算。他说,与科研院校相比,代理公司更加了解哪些企业需要这些专利技术,公司打算将这2件专利技术推荐给企业,在某种意义上,也促进了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转化。 专利拍卖如何“本土化”? 积极探索,加快技术交易新模式的成熟应用 据了解,本次拍卖会在国内共创造了3个第一,即国内第一场专业科研机构专利拍卖、国内第一次无形资产竞价交易、国内第一次平台整合创新协作机制。 对于这3个第一,郭书贵告诉本报记者:“为了确保拍卖会的成功举行,活动组织方建立了由技术交易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拍卖机构组成的联合工作组:拍卖机构主要负责法定拍卖程序的办理及流程秩序的组织,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主要负责法律状态的核查和专利信息的分析加工,而中国技术交易所则担任了推广宣传工作,并确保整个交易流程的规范化运行。”这种创新的合作机制,不仅打破了原有服务机构各自为战的形态,充分发挥了集聚资源的优势,也为专利拍卖搭建了一个规范化的市场流转平台。 虽然本次拍卖结果可圈可点,但李国杰院士对此还是心存遗憾。他告诉记者,本次拍卖会上,包含28件专利技术的8项“专利包”大多涉及我国智能网应用规程、网络地址转化、AVS等相关标准,可谓是本次拍卖专利中的重磅标的,曾引起众多企业的争相咨询。然而,由于缺乏拍卖经验,底价超过企业预期价格,这些专利最终全部流拍。 对此,韩雪峰向本报记者分析,有需求才能有价值,而目前我国专利拍卖的市场尚未成熟,买卖双方对于专利技术价值的认识并未达成一致,导致卖方定价过高,而买方对新模式尚处于观望状态,承受能力自然不会很高,这就造成了二者对价格认同的差异比较大。 对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从而提高专利拍卖的成交率,韩雪峰有自己的看法。他表示,首先,国家应多鼓励专利拍卖这种形式,对敢于“领跑”的买卖双方给予政策方面的激励;此外,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应对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给予扶持,使之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服务职能,为“伯乐”提供详细的专利成果法律状态、专利价值评估参考、实施转化等方面的信息,以便“伯乐”结合自身情况对专利技术的价值进行理性判断。 同时,“还要深入挖掘买方企业的需求,吸引真正需要这些专利技术的‘伯乐’参与竞拍。” 苏培华分析认为,除了在各地进行专利技术的宣传推广外,还可以充分利用专利信息,搜集涉及拍卖专利技术领域的相关企业,对他们进行重点推荐。 “专利拍卖还可以利用网络来进行推广和完善。”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专利代理人张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外,还可以建立高校和科研院所知识产权联盟,对相关领域的专利集中拍卖,必要时可联合打包拍卖。同样,企业也可以以联盟的形式竞买专利。当然,他强调,目前专利拍卖在我国还处于小范围试水,需要一个逐渐探索、逐渐积累的过程。 |